慈善公益报(安迪)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,确保到2020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,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全国人民的庄严承诺。然而,近日媒体披露在扶贫工作中存在少数“贫困户甩锅,政府和社会背锅”的怪现象,给决胜脱贫攻坚埋下隐患。比如说,今年春节前,西南某贫困村一名贫困群众患了小病,在乡镇卫生院就可治疗,偏要打车到县医院要求住院,而且治愈后不肯出院。后来调查得知,这个人在外打工的子女春节不回家,他觉得一个人过年没意思,还不如在医院待着。这名贫困户住院一个月,就付了5块钱。还有一些贫困户什么事都不干,直接当起了“甩手掌柜”,什么事情都依赖政府和社会的帮扶。
诚然上述情况只是极端个例,绝大多数贫困群众并不是这样,但是,这种事情哪怕只是发生一起,也不能掉以轻心,而需要引起深思和警惕。扶贫反倒滋生了贫困懒汉,这绝非政府扶贫的初衷,怪象的背后,是当前一些地方出现扶贫工作“过度帮扶”倾向。
不得不说,“过度帮扶”考虑当前、不思长远,对贫困户“一兜了之”,甚至“饭来张口,衣来伸手”,既把扶贫搞成了“养懒汉”,也于拔穷根、治穷病毫无实际益处。
“过度帮扶”一方面导致部分贫困群众没有进取意识,希望一直躺在帮扶的“温床”里,认为接受帮扶是情理之中的事,与其吃苦受累地依靠劳动致富,还不如不劳而获地等待政府和社会的帮扶,助长了争当贫困户、不愿意脱贫、不愿意摘帽的不良风气。另一方面也加剧了非贫困户的心理失衡,影响基层和谐。政府和社会的帮扶工作固然令贫困户拍手叫好,而非贫困人口,尤其是生活在农村的贫困边缘人群却难免抱怨:“我家条件跟他家条件差不了多少,凭什么看一样的病,他能兜底不掏钱,我就要花好几千?”
很明显,针对贫困群众的帮扶工作在于做好“ 授人以渔”“扶上马送一程”的辅助作用。至于今后的路怎么走、走多远,还得贫困户发挥自身内生性的主体作用,如此才是真扶贫的核心要义。“不想脱贫”的背后是“等靠要”思想在作怪,仅靠外在的帮扶是远远不够的,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,因此,在扶贫工作中,该兜还要兜、该扶还要扶,但不能一兜了之、一扶了之,要真正促进脱贫,群众的思想是内力、内因。扶贫要先扶志,从思想上拔出穷根,尤其是引导他们理解“幸福是奋斗出来的”的深刻含义,树立勤劳致富的思想观念,才能从根本上杜绝“过度帮扶”的怪象发生,才能唤醒“懒汉”自觉脱贫的决心和意志。